国汇策略
近期,全球贸易环境风云变幻,美国对华关税政策的持续升级对中国家电行业构成了新的挑战。作为全球最大的家电制造国和出口国,中国企业在高关税压力下积极找寻破局之道:头部企业凭借全球化布局和技术创新稳居潮头,中小企业则需在行业洗牌中寻找生存空间。
关税升级:政策背景与直接影响
4月以来,美国对华关税政策大幅收紧,将中国输美商品附加关税提升至125%。叠加2019年“301条款”的25%基础关税及2025年2月、3月两次各10%的加征税率后,美国对中国部分家电的关税达到150%。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家电消费市场之一,其政策变动仍对中国企业产生显著冲击。
关税增加的直接后果是成本激增。关税涨幅过大,企业难以通过内部消化成本,只能通过提价转嫁压力。然而,这可能导致美国终端市场需求萎缩:消费者购买力下降、产品更新周期延长。例如,美国居民对空调、冰箱等刚需产品的需求可能因价格攀升而推迟更换,进而影响中国企业的出口订单。此外,东南亚国家(如越南、泰国)同样面临美国46%、36%的高关税,导致“中国研发+东南亚制造”的模式难以为继,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转出口贸易空间。
全球化布局:头部企业的应对之道国汇策略
面对关税压力,以海尔、美的、TCL为代表的头部家电企业凭借全球化产能布局,展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。海尔智家(600690)表示在全球拥有143个制造中心,其墨西哥和泰国基地可灵活调配产能,覆盖北美市场需求;美的集团(000333)在海外设有23个制造基地,北美收入占比不足5%,且通过欧洲、中东非等市场分散风险;TCL电子在墨西哥的蒂华纳和华雷斯工厂布局大尺寸电视生产线,成为对美出口的“安全港”。
然而,海外建厂并非万能解药。墨西哥虽享有关税豁免,但面临工人短缺和建厂周期长的问题;东南亚国家的高关税政策则迫使企业重新评估产能转移计划。长期来看,头部企业需进一步优化供应链,探索巴西等低关税地区的投资潜力,同时强化技术壁垒以巩固竞争优势。
新兴市场与内需:双轮驱动下的增长机遇
关税高压倒逼中国家电企业加速开拓新兴市场和挖掘内需潜力。从出口结构看,近年中国家电对中东非、东欧等地区的出口增速显著。中东非、东欧等国成为新的增长极,新兴市场正逐步填补美国市场缺口。
与此同时,国内市场同样潜力巨大。商务部推动的“以旧换新”政策成效显著,截至2025年4月10日,消费者累计换新家电超1亿台,带动千亿级市场增量。头部企业如美的通过全屋智能体验店抢占高端市场,格力则联合三安光电(600703)加速核心零部件国产化,2025年家电芯片自给率预计突破35%。
这一阶段,技术创新成为关键。AI技术正从产品体验(如智能家居)和经营效率(如供应链优化)两个维度重塑行业格局。例如,石头科技通过研发扫地机器人等高附加值产品,在欧美市场实现溢价;海信蒙特雷智能家电产业园的投产,则提升了北美市场的本地化供应能力。
行业分化:中小企业的生存危机
与头部企业相比,依赖单一市场的中小企业处境艰难。江浙地区的小家电厂商因美国订单锐减,利润率遭到压缩,甚至部分企业资金链濒临断裂。缺乏海外产能布局的企业被迫承担125%的关税成本,而转型内销又面临头部品牌的渠道垄断和价格压力。例如,部分中小企业在技术升级和品牌建设上投入不足,难以与海尔、美的等巨头竞争,最终可能退出市场。这一分化趋势凸显了规模化、技术驱动和全球化布局的重要性。
未来展望:从成本优势到技术驱动的转型
短期阵痛难以掩盖长期机遇。美国关税政策本质上是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催化剂,倒逼中国家电产业从“成本优势”向“技术驱动”转型。海尔智家持续加码研发投入;美的集团在全球设立22个研发中心;TCL电子通过Mini LED技术巩固大屏电视的全球领先地位。
未来,企业需在三个方面发力:其一,深化“一带一路”市场布局,降低对美依赖;其二,构建垂直供应链体系,提升核心零部件自给率;其三,通过品牌高端化和产品差异化占领价值链上游。正如场内专业人士所言:“真正的竞争力源于技术创新与价值链掌控,而非关税壁垒。”
关税风暴虽对中国家电行业构成挑战,但也揭示了转型的必然性。头部企业凭借全球化布局和技术创新稳居潮头,中小企业则需在行业洗牌中寻找生存空间。从短期看,关税可能导致出口增速放缓;但从长期看,这场危机或将加速中国从“家电制造大国”向“家电创新强国”的跨越。唯有坚持技术驱动、市场多元化和供应链韧性国汇策略,中国家电业方能在全球贸易变局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优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